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 通讯员 范旭光)在大通县长宁镇鲍西村,有这样一位村医,村里的老人们都亲切地唤他乳名,年轻人对他信赖,孩子们对他喜欢,乡亲们都把他当家人,只要是乡亲们的事,他都当作是自己的事,为了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他在不足10平米的村卫生室里,日复一日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履行着一个村医的职责,这一坚守就是23年。他就是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一分院长宁镇卫生院鲍西村卫生室村医张生寿。

d43f8affdae06fdf3afcc57fac78e970.jpg

23年前,刚刚20出头的张生寿成为鲍西村的村医,对于年轻人来说,城市的工作更有吸引力,他却选择了留在家乡,他的志向就是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一年四季的守候、随叫随到的出诊、村民慢病的管理、健康知识的宣教……这是一个村医最平常不过的工作,也是张生寿为乡亲们做的最多的事。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患者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一天晚上,张生寿洗漱完准备休息,突然收到村民张有芸一条微信:“阿哥,我的娃娃今天下午开始吃了奶就一直吐,不会有什么事吧?”张生寿顾不上休息,马上打电话给张有芸,询问孩子的情况。“你把娃娃带到村卫生室来,让我看看吧。”张生寿又重新穿戴好回到卫生室,为孩子进行检查。“没啥事,就是有点消化不良,娃娃吃母乳拉肚子,应该是你吃的没对,你以后注意点。”从那以后,张生寿时不时就会提醒张有芸注意饮食,还会定期为孩子检查生长发育情况。

07ae87a50c86aa614324512f45cdbaff.jpg

2016年5月,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成立了,这让村医的工作也开始发生变化,工作管理更加规范、理论知识有人培训、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发挥,有了集团的保障,张生寿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他还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家庭医生。随着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张生寿也慢慢认识到,仅仅给乡亲们看病是不行的,要让他们转变生活观念,改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习惯,科学预防疾病,让他们的病好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才是最重要的,要把乡亲们的健康管理好。通过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改善乡亲们的家庭生活状况,这才是从根源上帮助了他们。

5800d7285052821ffa6c08a3d869af7c.jpg

家里三层小楼种满了花,屋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代步工具变成了小汽车,日子一天天奔向小康……鲍西村村民焦维炳一家现在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三世同堂生活幸福美满,他和妻子宋国存的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几年前,他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17年前,因为一次意外,焦维炳坠车摔伤,造成高位截瘫,再也无法站立。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当时孩子还要上学,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在医院治疗三个月后焦维炳便回家卧床静养。由于长年卧床,又不懂护理常识的焦维炳得了很严重的褥疮, 每年都要住院进行为期两三个月的治疗。虽然医疗费用大部分可以报销,但是妻子宋国存照顾他产生的住宿、交通费和误工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是有将近一万元,这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f39843255faacb29326c6328045b59e9.jpg

自从张生寿成为焦维炳一家的家庭医生,他利用平时的实践积累和通过集团培训所学的医疗知识,对焦维炳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作息进行了调整,还教会他的妻子如何帮助丈夫护理,避免褥疮的发生。在张生寿的帮助下,焦维炳已经4年没有因为褥疮而住院了,身体好了,钱也省下了。妻子宋国存由于多年来对丈夫的照顾和对家庭生活的操持,身体也不好,患上了慢性盆腔炎,有国家好政策的支持和家庭医生的帮助,宋国存的病情不断好转。有人管理自己的健康,一家人一年省下的看病钱就有近2万元。说起张生寿,他们有着说不尽的感激。

鲍西村713户2613人,张生寿能清楚准确地记得有多少高血压患者、多少糖尿病患者、多少风湿类风湿患者……尽职尽责地对722名重点人群实施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张生寿就是做着这些繁琐而平凡的工作,却惠及鲍西村2613个村民。

6cbb78c2021a3ad3761428278ffd964c.jpg

在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里,像张生寿这样的村医还有很多,他们作为基层健康守门人,始终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辖区的每一位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他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康复,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就像张生寿说的:“通过我的努力,让一个家庭减少一个病号,增加一个劳动力,改善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就是我收获的最大的价值。”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