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岛讯(记者 穆枫 通讯员 崔汝平)提起扫帚人人都知道,以前在农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这种打扫院落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纯手工的扫帚现在很少有了,作为一门传统手艺,做扫帚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临近春节,在平度市仁兆镇沽河一村前王庄,今年70岁的王言泽还在加工厂房里扎扫帚,虽然,天气寒冷,但是,王言泽老人干的井井有条,就是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ecfd9cc189e350a4762f030c6dbfd85b.jpg

       王言泽老人从小就耳濡目染会制作扫帚,几十年来从扎扫帚谋生,到扎扫帚赚钱,而现在而成了一种情结,被结结实实地扎在扫帚里面,丝丝缕缕,抽减不去。“别看这小小的扫帚,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浸水、空水、铺杆、捆扎、打叶、编连、修剪等好几道工序。其中,捆扎环节是最为关键、最为下力气。要先用夹板将扫帚头固定好,再将蹬子上的一条宽厚的皮带缠在腰间,用比小拇指略细的钢丝绳将扫帚把缠绕、双脚前蹬、勒紧,然后用细绳子扎好。”说起编扫帚的要领,王言泽说:“我从9岁就跟着给大人打下手,编扫帚是个好活儿,不用出远门,天阴下雨也不误工,农闲就干点,一年挣个5000-6000元。当时生产队时,俺村扎扫帚是支柱产业,这几年种高粱的少了、塑料制品多了,扎扫帚的少了,但是还有要的,纯高粱秸的一天能扎40多个,用竹子把的一天能扎100多个。”

917cf1b7c97527178957f8e01da5a464.jpg

       今年50岁的王友泽为了传承这门手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组织乡里乡亲搞加工。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除了种植蔬菜,农闲时还有十几户在制作扫帚,有些商户会把制作扫帚的材料送到村里,等做好了再上门收货。王友泽说:“我们村的扫帚美观、结实、耐用,现在市场有机械制作的不耐用,我们的扫帚每个中等大小的20元一个,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学习扎扫帚 就是为了留住传统技艺,不让这项手艺失传,算是记住乡愁吧。”

6ea43862e7691292b0541a5e5e4fbe3f.jpg

0f0cfa73b3e1b985bc2913c6c38980ef.jpg

       目前,王友泽的扫帚专业合作社每年加工大扫帚、小扫帚、拖把2万多个,远销青岛、烟台的部分学校、厂矿企业,通过统一购销、统一标准抱团发展,带动5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