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 通讯员 范旭光)7月4日,西宁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西宁这十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冯振满就十年来建设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作发布。新闻发布会由西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光明主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积极投身产业“四地”建设,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聚焦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扎实推进改革攻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全国青海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始终坚持把转方向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构建西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产业基础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变。2021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较2012年627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2021年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7:49.4:46.9到2021年的3.8:33.5:62.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8.1%。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50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18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3.8亿元,年均增长7.1%,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8.9%,其中,城镇、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10.1%。

工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新旧动能加速转化

十年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相继引进比亚迪、中复神鹰、晶科能源、高景、丽豪、阿特斯等知名头部企业,锂动力电池、光伏制造、合金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初具规模,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首个光伏智能工厂200兆瓦N型电池项目、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建成投产,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为积极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年均增长13.4%,对青海省贡献率达7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031亿元增长到157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1%提高到24.7%。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8%、54.4%、48.8%和89.4%。东川、南川、生物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亚洲硅业、圣诺光电等14家企业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457.4亿元,同比增长31%,占青海省比重提高到57.1%。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十年来,着力推动服务业向多样化发展,持续增加高品质供给,不断释放需求潜力,新增力盟、万达、新千等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商业网点达58家,唐道637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熊猫馆、冰球馆、四馆等项目建成运营,荣获“全国十大网红旅游城市”称号,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带10条,成立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并连续召开联盟年会,以河湟文化(西宁市)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启动建设,丝绸之路(青海)国际物流城等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71.6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7.6%,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0%以上,占青海省服务业比重达58.5%,服务青海省的能力显著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12年的16%提高到20%以上,金融机构占青海省比重达75%以上,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3%。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809个,17家医养结合机构投入运营。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达3830家。202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较2012年增长2倍,占青海省的65.5%,消费活力日益彰显。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