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 通讯员 范旭光)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德令哈市委“1245”发展格局,按照“一核一园两线”发展思路,以“党建红”带动“支部强”“乡村火”“生活美”“农民富”“农村靓”,确保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融互动、一体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选优配强“中流砥柱”让根基“强”起来。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尕海镇陶哈村始终确保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强有力的班子为目标,注重增强党组织凝聚力,选优配强“关键少数”,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干事本领高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选好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同时,培养乡村全面振兴的“头雁队伍”。截至目前,陶哈村“两委”班子中三名委员为90后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在壮大支部队伍时,主要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近两年共发展党员5名,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致富能手1名。

精心构筑“人才洼地”让乡村“火”起来。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陶哈村坚持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下足功夫,不断培育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石,为乡村振兴提供旺盛的“人气”支撑和“脑力”保障,让乡村振兴有“人气”,让乡村“火”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按照“223”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把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走出一条“以支部领能人、党员带群众”的党群连心共致富的路子。同时,坚持“选育管用”全链条提质增效,用好乡土人才“主力军”,将致富能力强、能干事、肯干事的,能团结群众养殖户和个体户纳入村级后备干部。截至目前,共储备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2名,村后备干部2名。

依托文化“时代之风”,让生活“美”起来。通过“基层党建+乡村文化”的模式,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组建“牧民书屋”,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红白理事会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睦家风,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依托七一建党节等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思想文化生活。同时,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组织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队,号召村民带动家人和邻居共同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激活产业“一池春水”让农民“富”起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一直以来,陶哈村坚持产业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依托村内畜牧业资源富集优势,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畜牧业养殖、特产品加工等方式持续壮大村集体产业,饲草料基地建设、绵羊养殖项目等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与镇域内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签订委托经营协议,确保年底收益。同时,将6000余亩荒漠化草场进行流转,2400亩撂荒地进行复种,提高饲草产量的同时将土地复绿,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收益”。

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让农村“靓”起来。绿水青山点亮乡村振兴“生态色”。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陶哈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清洁行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让村民生态文明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转化为环境提升与整治的实际行动,美化绿化乡村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21年以来修缮陶哈村北山和东山地区40公里牧道;在巴音山实施了17.5公里人畜引水项目;北山、东山缺水牧场实施光伏提水机井2眼,坚持以生态力量强化乡村的“造血功能”,以更优质的环境推动更优质的乡村,以生机盎然的绿色为乡村振兴“绘色”,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