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近日,记者走进互助县蔡家堡乡上刘家新村,鳞次栉比的新房、干净宽敞的道路、造型美观的读书亭……整洁优美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村里的这些变化与驻村工作队4年多来踏实的工作作风分不开,他们着力做好“五个一”重点工作,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肃组织生活,协调指导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发展特色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e87b9dd2e9cc30df6774d7f4d716781b.jpg

在76岁的脱贫户刘连文的家中,80多平米的新房窗明几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小院子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还在小院子划出一小片土地种上了蔬菜。

“多亏了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队这几年的辛勤工作,我们才能搬出‘穷窝窝’,住上新房子,过上幸福生活。”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刘连文满是感激。

以前,住在浅山干旱地带,刘连文一家五口人的生计全依赖于自家地里种植的马铃薯,尽管他们起早贪黑,日子依然过得捉襟见肘。最让苦恼的是,一直以来,他们一家人挤在破旧不堪的老屋里,遇上雨天,土坯墙被水泡得发胀,屋里到处是泥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平日里,由于没有自来水,只能吃窖水,吃多了肚子就会发胀。

“现在好了,我们终于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以前一年洗不上几次澡,现在天天可以洗热水澡,生活方式和城里人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家的一部分的耕地流转给了种植大户,儿子有在外面打工,家庭收入比以前高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刘连文喜笑颜开。

8788058cced69a4c91617c5bb8e2a69c.jpg

贫困户刘生虎花了1万块钱就搬进了新房,家里除了整洁亮堂外,还挂满了刺绣作品,让家里增添里几分秀雅。原来搬出穷山沟,由于地理位置好了,交通便利了,刘生虎的妻子开始从事刺绣加工,每个月都可以卖一两千块钱;儿子刘贵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加上耕地的收入,他们的家庭年总收入达67400元,顺利地脱了贫。

“搬下山来的日子真是好。好走路、好吃水、好看病、好上学、好挣钱、好住家、好花钱。”谈起从山上搬下来的好处,刘贵伟喜滋滋地说。

0d2763e921e0fc5c8c8b11645ac940b4.jpg

搬迁前,上刘家村位于互助县西南部,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区交通落后,通讯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等长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彻底解决这些难题,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驻上刘家村扶贫工作队依托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大好政策,在互助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后,这些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新村区域优势十分明显,群众住上了环境整洁、设施便利的新居,过上了“梦境”般的好日子。特别是“三通三入”工程(给排水管网,入农户家园;通天然气管线,入农户厨房;通通信光纤、入农户桌台)的实施,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

d5050182463292083277c3e9c1532163.jpg

驻村第一书记郑建立告诉记者,上刘家村201户5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75人)于2018年跨乡镇整村整社搬迁至互助县塘川镇,离西宁市仅7公里。扶贫工作队配合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施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短、平、快”适宜产业,当下以运输、商贸、餐饮、劳务输出等为代表的二三产业迅速兴起,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困境。2018年全村实现人均年收入8708元,与搬迁前相比,人均年收入增幅超过10.7%。下一步,上刘家村将积极探索“易地搬迁+乡村旅游+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路子,引导鼓励部分搬迁农户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吸引西宁及周边游客前往“美丽乡村”体验生活、休闲度假、盘活群众资源,增加群众收入。

2f0ac18366ab07e970404cdac68f10bb.jpg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