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 通讯员 徐娇)在时代的浪潮中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普通人,却又干着不普通的事,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甘愿为这片金银滩草原无私奉献,他们是二二一厂区的灵魂,更是最坚实的支撑。

a9181531d98b2cab7ecbb57daf384e85.jpg

梁益福参加中国歌剧节时的照片。受访者 提供

艰苦奋斗,无私无畏

在二二一厂区,梁益福的父亲工作了一辈子,梁益福也工作了一辈子。

1982年,临近毕业的梁益福在二二一厂的技校毕业,那时的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工作,只是听从学校的安排进行入职前的职业培训。培训期间,有工程师会专门对这些刚入厂的年轻人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二二一厂具体生产什么,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能打多远,产生多少当量。

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年少的梁益福内心非常害怕,但他又特别喜欢这份可以去操作器械的工作,内心的纠结与矛盾在此刻达到了顶峰。“刚开始接触这份职业说不害怕是假的,后来想想其实也没那么害怕了,父亲已经在那里面干了一辈子,我也想在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梁益福坦言道。

刚进入车间工作不久,梁益福就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只见同事们慌忙的戴上护目镜和帽子,将头发脖子全部围起来,口鼻处还戴着一层特制的口罩和一层厚厚的医用口罩,身上穿着布的和绒的衣服,外面再套着工作服,工作服上还要围5毫米厚的皮围裙,用来挡住射线,光手套就需要戴四层,从里到外的材质分别是细沙、乳胶、线、和皮的乳胶手套,一切装备就绪后,便开始进行维修工作。年轻小伙子哪里见过这阵仗,一问才知道当时有个机械的部件被腐蚀了,拉到厂子里作为返修件。“当时是真的害怕,但是领导会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加上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就留了下来。”梁益福回忆道。

就这样,梁益福正式开始从事这份工作,说是主要负责操作,其实也干过技术员的活,从不会到熟练再到铭记于心,梁益福没少下功夫,同梁益福在厂内其他员工们,有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平时也没有华丽的语言,在平凡的岗位中汇聚着不平凡的智慧。梁益福说:“虽然当时很多同事因为年纪轻没有成家并且工作的危险系数太高,所以不愿意在里面干,但是说着说着,也就干下去了。” 

那时候的梁益福在学校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与妻子一同在厂内工作,他们每天穿梭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忙碌而有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从开始的紧张、害怕到后来的坚定与奉献,慢慢地,梁益福一家在厂区奉献了大半辈子。“我们的撤退虽悲壮,但不悲哀……”梁益福举起自己颤抖的双手,眼神坚定道。他觉得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感,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把原子弹给搞出来!

如今的梁益福已经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病体追踪时眼睛被确诊为晶体混浊,甚至严重时还去了一圈“鬼门关”。在病情逐渐后的那一刻,他没有闲着,立马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世人讲述他们的过去,讲述那段模糊的历史。

梁益福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知道,为此他开通了“梁子故事”公众号、去全国各地进行演讲,还举办了演出,梁益福坦言道:“现在年龄也大了,我就是想尽可能的向更多的人讲述那段历史。”

dcd5148b694641e35e7cbe2ca9579946.jpg

林明福参观二二一厂一分厂时的照片。受访者 提供

不为名利,保家卫国

退伍虽是无奈之举,但我一日从军,终生是兵;国家有难,我必召回。”已经68岁的退伍老兵林明福声音颤抖的说道。

林明福曾是青海独立师步兵第六团的兵,即便现在年华渐老,但在谈起那段峥嵘岁月时,笑的也像小孩子一样,眼中尽是怀念与留恋,岁月虽然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他的故事将如同一曲嘹亮的战歌,唱响在这片草原上……

刚入伍不久的林明福,在上岗前进行了严格的保密教育工作,宗旨就是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女,信件、地名全部用代号表示。“那时候的我们,都不知道原来自己天天守的楼里研制的是原子弹。”林明福回忆道。

对于林明福来说,每天单一且重复的工作任务其实并不枯燥,他的目标就是做好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我当时主要负责检查二二一厂一分厂内工作人员的证件,证件上有照片,需要和本人进行样貌核对,不是同一栋楼的工作人员是坚决不能互相走动的”在谈起当时的工作任务时,林明福依旧逻辑清晰,语言坚定道。

除了上级交予的本职工作外,巡逻与站岗也是林明福必不可少的任务。“那会人手不够用的时候,站完岗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感觉自己刚睡着,又被叫醒来去站岗了,苦是苦了点,但我们依旧干劲十足,谁叫我们是军人呢。”林明福笑着谈起那段艰辛岁月。

 “我虽与他携手半辈子了,但是他当兵时候的故事却是我这么多年来慢慢拼凑起来的。”妻子徐双桂说道。林明福觉得,他只是厂区内的一名普通的战士,干的也只是分内的工作,不必将此经历挂在嘴上,他也似乎从来不主动与家人提及自己年少时的参军经历,就连孙子林志华都很少听到。即便如此,林明福在孙子林志华的教育上可谓是非常严格,林志华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功课辅导一直是林明福负责的。“爷爷就是我心中的一道光,我打心眼里敬佩他,他的事迹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我以后也要像爷爷一样去当一名军人,为人民服务。”孙子林志华的豪言壮志道。

如今的林明福,依旧保持着一位退伍军人该有的风范,对待生活提倡勤俭节约,当兵时用过的水壶和牙刷杯一直用到现在也舍不得换。他说:“在部队的时候用着感觉挺好的,所以就带回来了,没想到这一用就是大半辈子,你们莫要见怪啊。”

现在,林明福隔三岔五的就会带上家里珍藏的好酒,找自己老战友叙叙旧。“虽然现在年龄大了,但是国家还记得我们,人民还记得我们,我这一生也算不白活。”林明福感慨道。

e654252492aacdb22b91499b04d340a4.jpg

窦建德工作证。徐娇 摄

顾全大局、舍家为国

孩童时期的窦建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只记得那天自己跟随着家中长辈,还有村里的其他几户人家一起挤上了一辆绿皮卡车,长辈们行事匆忙,只拿了家中的被褥、一个炕桌和一些锅碗瓢盆,每家的几件日常生活用品就将本身就不是特别大的车厢塞得满满当当。

新家是距离原来家100多公里外的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一家五口人被安置在了一间简陋的窑洞里,这一生活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窦建德回忆道,“当时吃水成了最大的问题,只有一口井,井里的水也不是很多,好多人都在排队打水,好半天才打上来一点。”

1962年,当时在二二一厂的工人们,因不熟悉放牧技巧,还闹出了很多手拿器械的人围着牛羊,守着它们吃草的“笑话”,所以海晏县政府派人请当地的牧民接手了这项工作,窦建德一家报了名。“时隔四年,又回到了这里,可是爷爷却不在了。”窦建德回忆道。

那时候牧场里大多都是藏族,他们虽然会说汉语,但不识字,所以窦建德担负起“念书”的任务,他会将自己阅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念给他们听。窦建德说“有时候念的内容他们不理解,我会用通俗的话进行解释。”

1975年,二二一厂为牧民子弟创办的马背小学刚成立的时候,窦建德的父亲在牧场的三个大队进行教学。跟随着父亲的步伐,窦建德也在1986年被调至矿区学校,开始担任教学工作。“我们牧场出来的孩子们,现在有些可有出息了,有几个孩子都当高干了。”窦建德自豪的说道。

窦建德前半生放过牛羊,当过干部,也当过教师。“从我有记忆开始,就感觉自己一直在搬家,粗略算一下大概搬了30多次,条件还是太艰苦了,总感觉吃不饱穿不暖,尤其是1965年的时候,路上看见个穗头大家都抢着要呢,妈妈一老跟我说,那是人们用来踩的,但是我才不管呢,因为实在是太饿了。”窦建德回忆道。

如今已经70岁的窦建德,头发花白,但仍能从眼眸中看到一股而属于那个年代的干劲儿。他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将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条,客厅角落墙上挂着的一面锦旗,是窦建奎做慈善收到的,对此他却不以为然,摆了摆手说道:“这都是小事,不值一提,现在物价已经比不得我们那时候的物价了,我得益于政府的好处,退休后能拿到将近5000块的退休工资,相比于前半生的颠簸来说,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太安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