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讯 “我们心里早就消除了心结,和好如初!”12月13日11时许,在暖阳里,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虎跳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简称矛调中心)调解员席国铭、张仕伟驱车8公里,会同五龙村调解员张维勇走进二组王玉财家,回访邻居张德均因为他养鸡臭味被风吹进家中产生纠纷的化解效果。10月底,双方有些“针尖对麦芒”的态势,经过他们及时化解了纠纷。这是该区推行矛盾纠纷“一地办”的实例。

62afc769509164017c22adbde2207ac4.jpg

小口角、小纠纷、小矛盾是山区乡村治理的家常便饭,如果不早发现、早调解,就容易由小变大,激化为刑事案件。昭化区是典型盆周山区,辖12个镇(街道)150个村(社区),农村常住人口8.94万人,占总人口66.42%,综合治理服务半径在1至8公里。近年来,在纠纷调解中,该区针对群众反映路途远、来回跑、成本高等问题,深入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对区联调中心提档升级,改建镇矛调中心12个,统筹信访、法院、公安、司法等力量,采取常驻、轮驻进入中心主动作为,形成区镇两级矛调中心推行矛盾纠纷“一地办”新机制。

“请先喝杯热茶,慢慢把你们的事儿讲给我们听!”走进王家镇政府一楼矛调中心,墙上贴着调解示意图和劝解的暖心话。据调解员尚林介绍,前不久,荣华村一组村民阳光春占用哥哥阳光宝的自留地修路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找到中心。他们把双方迎进温馨的调解室,用温情缓解双方的怒火。经过摆实事、讲道理、论法理,苦口婆心的调解,终于握手言和。阳光宝感激地说:“事情不大,就是火气大,难得坐下来想了想,都有过错,各退一步,怨气就消了!”

9f1c7a9eea881c75968ef58c7a181d94.jpg

镇矛调中心是调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在巧解“鸡毛蒜皮”“房前屋后”等各类问题上,除了入驻人员外,还聘有五老人员,用情用理配出“顺气丸”,冰释前嫌,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王家镇矛调中心干部邓敏说:“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村民不再是遇到矛盾纠纷就到处跑去找说法。如今矛调中心就是他们化解问题的‘终点站’。”

解“事结”更要化“心结”,让村民安居乐业,这既是昭化区推行矛盾纠纷“一地办”的初衷,更是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精神落到乡村治理末端。据悉,今年以来,该区矛调中心调解矛盾纠纷3172件,成功率99.91%,其中镇村级成功调解3118件,占到区总数98.3%。同时,还实现了连续14年无民转刑命案发生。(任小昌)

责任编辑 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