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 通讯员 马吉寿)在西北高原,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宛如一颗明珠,闪耀在青海大地。近年来,祁连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保护、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多点开花,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根基,守护绿水青山

祁连县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生态保护领域持续发力,成效显著。自“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5亿元资金,实施了122个生态保护项目,从“连山、通水、育林、种草、肥田、保湖、统筹”等多方面开展综合施治,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与2014年相比,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14.6%,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减少了60%。

为强化生态管护工作,祁连县聘用了1546名生态管护员,依托20个生态管护站,对330万亩国有林和1679.29万亩天然草原进行有效管护,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在落实草畜平衡政策方面,全县禁牧面积达510.3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为1205.22万亩,每年发放奖补资金9288.33万元,让3.7万名农牧民从中受益。创新推行的“异地借牧”模式,成功缓解了冬季草场压力,这一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推广。

在生态机制建设上,祁连县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立了黑河流域水生态保护联盟,拓展“河湖长+”“林草长+”工作机制,生态公益诉讼立案55件,有力保护了生态资源。

探索转型路径,推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层面,祁连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在特色农牧业领域,以牦牛、藏羊养殖为核心,大力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积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生态工业方面,祁连县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大力鼓励清洁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的兴起。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上稳步推进,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今年,祁连县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围绕新能源、生态畜牧业、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签约祁连锶泉开发、牦牛全产业链增值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祁连县源网荷储清洁供暖一体化等项目,总投资达13.7亿元,储备项目38个,估算总投资达181.1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深挖旅游资源,打造文旅名片

祁连县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全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战略布局中处于“北线”核心位置,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拥有中国百大避暑名山牛心山,其巍峨壮丽,四季景色各异;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广袤无垠,绿草如茵;世界第三大峡谷黑河大峡谷,气势磅礴,令人惊叹;还有亚洲最大半野生鹿驯养基地,充满自然野趣。

近年来,祁连县精心打造“天境祁连”旅游品牌,相继建成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家国家A级以上景区、1家全国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深入挖掘申报多项非遗项目,为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为提升旅游品质,祁连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起网状生态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建成多个公路项目,并完善了景区导览标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同时,积极举办各类品牌赛事活动,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祁连赛段、2023年中国·祁连露营大会等,极大提升了祁连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县文旅从业人员达1.27万人,旅游从业人员占本地人口就业数量的25%以上。2021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439.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67亿元。此外,祁连县凭借“9号公路”自驾线路的火热人气与全域生态旅游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全国县域自驾游标杆县”。“9号公路”贯穿祁连山南北,串联起黑河大峡谷、祁连半野生鹿场等自然奇观,配套建设的立体路网、游客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以及智慧旅游平台,为游客带来了便捷且优质的旅游体验。

如今的祁连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稳健前行,旅游产业蓬勃兴起。未来,祁连县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促进生态、经济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迈进,描绘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画卷。

 

责任编辑 子轩